探讨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《围城》:围城者是谁的称号及其蕴含的深居人性探索
钱钟书《围城》中的“围城者”称号及其人性探索
《围城》是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,自问世以来,一直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人性探索吸引着广大读者,本文将从“围城者”这一称号的内涵及其在人性探索中的意义出发,对《围城》进行多元化的分析。
《围城者》称号的内涵
《围城》中的“围城者”是指主人公方鸿渐,这个称号源自书中的一句名言:“婚姻是一座围城,城外的人想进去,城里的人想出来。”这里的“围城者”既指方鸿渐,也代表了所有人,他们一方面渴望进入婚姻这座城,寻求安全感与归属感;又对城外的自由与新鲜感充满向往,这种矛盾心理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冲突。
1、围城者的矛盾心理
方鸿渐在婚姻的围城中,既感受到了温暖与关爱,也体会到了束缚与无奈,这种矛盾心理反映了人性的两面性,人渴望被爱,寻求安全感;人又害怕失去自由,担心被束缚,这种矛盾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,钱钟书通过方鸿渐的形象,揭示了人性的这一特点。
2、围城者的成长与反思
在《围城》中,方鸿渐经历了从青年到中年的成长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他不断反思自己的婚姻生活,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这种成长与反思使方鸿渐逐渐摆脱了原有的迷茫与困惑,找到了生活的方向,这也表明,人性具有可塑性,通过自我反思与成长,人可以不断完善自己。
3、围城者与他人的关系
《围城》中,方鸿渐与他人的关系错综复杂,他既受到他人的影响,也在影响他人,这种关系揭示了人性的互动性,在现实生活中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,这些观念在相互碰撞中不断调整和完善,钱钟书通过方鸿渐与他人的关系,探讨了人性的这一特点。
多元化分析
1、社会背景分析
《围城》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,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,战争背景下,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恐惧,这种社会背景对方鸿渐的婚姻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,使他产生了对婚姻的矛盾心理。
2、心理学分析
从心理学角度看,《围城》揭示了人性的冲突与成长,方鸿渐在婚姻中的矛盾心理,实际上是他内心深处对自由与安全的追求,这种追求使他在婚姻中不断探索,最终实现了自我成长。
常见问答(FAQ):
1、《围城》中的“围城者”是谁?
答:《围城》中的“围城者”是指主人公方鸿渐。
2、《围城》中的“围城”寓意是什么?
答:《围城》中的“围城”寓意婚姻,表达了婚姻中的矛盾心理。
3、《围城》揭示了人性的哪些特点?
答:《围城》揭示了人性的矛盾、成长与反思、互动性等特点。
参考文献:
1、钱钟书. 《围城》[M]. 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8.
2、王国维. 《人间词话》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2000.
3、赵翼. 《陔余丛考》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1981.